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浅谈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2日 发布部门:汤婵 来源: 亚博取款快速到账 字体大小:

该文已于发表于《卷宗》杂志

 

摘要:现在在毕业生毕业和企业需要招聘人才的时候总是出现供需不对应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使得人才市场出现了招不到人和就不了业的双向无交集的困难。本文主要通过一些高校教学及具体的实践经验简单的了分析一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复合性人才、新兴行业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在年初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难入职。具记者采访得息,用人单位需要招聘具备一定实践经验以及复合性技术的人才;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又缺乏实践经验,同时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和滞后。双方的这种供需矛盾造成了今天招聘会的这种尴尬景象。

仔细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对于人才需求发生着,它更趋向于对知识的经验性和复合性的应用。再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出许多新兴的行业,新兴行业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持和配合。还有就是现在高校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虽然也开始进行实践操作性的训练,但还是缺乏与企业需求的同步性。另外对于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相对比较单一,知识技术的更新和新兴产业技术专业的设置相对比较滞后。以上的这些在企业和高校中的现状造成了现状供需平行的状态。接下来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企业对人才的实践性、复合性需求

随着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跨领域,跨技术和跨专业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根据企业的发展的需要,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以前企业一般只需要相关专业毕业和计算机相关技术证书等就可以了。但由于行业的细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从事银行的运营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人员,不但需要熟悉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同时还要对银行的日常业务流程及新业务,以便配合后期系统软件的升级和更新。在这个实例里,企业对于适应该岗位要求的人才提出了既要具备计算机专业技术同时也需要懂得一些金融管理知识。对这方面的人才是一种跨计算机专业和金融管理专业的复合型需求。现在在其它很多专业技术实践应用的时候通常都趋向于这种复合模式。行业内部的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企业对于复合型实践经验的人才趋之若鹜。

二、新兴行业和技术的出现

同样也是由于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时刻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由于新兴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的的出现,导致在国内出现了很多发展新兴的产业为基础的公司企业,这些朝阳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将来也可能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比如最近比较新兴的以数码多媒体技术为基础艺术传媒技术公司,这种新兴产业通常从国外引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针对国内市场开始建立新兴生产业务网络。所以对于这类公司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与这种新兴行业技术相关和修读对口专业的人员。像这样的艺术传媒技术公司,它所包括的业务包括了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很多综合媒体,与之相关的专业可以叫做数码艺术专业,此专业要求包括的多媒体技术种类比较全面,同时要求专业人员具备有多媒体操作应用能力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素养。此类专业在以往的大学专业中往往是没有的,近几年才悄然兴起。

三、高校知识结构和专业设置相对滞后

现在高校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培养实践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高校,内部的教学教学组织结构大多数处于一直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形态,保守封闭的大学学习环境处于一种与学以致用的理论相脱节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前的专业虽然一直有固定的专业方向设置和知识结构,但由于专业知识在现实社会的实践应用中发生了技术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以前旧的专业方向随着技术的更新可能淘汰了,出现了新的专业方向将其替代,或进行了专业的再细分;由于实践技术和需求发生了调整,对知识结构或增,或减,或出现交叉、跨度和收缩等,使得旧的知识结构不太能适应实时社会的需求。同样以计算机专业行业为例,以前的计算机相关产业专业方向划分不是特别明显,一般只是统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是相关软硬件及基础知识都有普及,涉及知识深度比较浅。而随着计算机相关产业逐渐朝着更专业更细化的方向发展,学校的单一笼统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于是专业设置开始出现了新专业方向的划分,知识结构也更加的具有针对。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软件开发专业,是针对软件开发企业提高人才;硬件专业是针对有硬件维护和更新需求的企业设置的;网络专业是对有与互联网相关企业设置的。计算机专业细分发展至今好像还是难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专业以技术更新为特点,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产业模式,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物联网和数字媒体等新兴技术和专业。这些新技术的出现马上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可或缺。但是,就在人才市场对这些新专业人才提出需求的时候,高校此时对于此类专业还没有进行设置或才刚刚开始培养。

根据上叙在企业和高校之中出现的这些现实状况,对于今后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人才供需问题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推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实属为难的境地。而高校是专业为社会提供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环境,如果提供不了适合企业的人才也很尴尬。要解决他们之间的供需矛盾,需要找到造成困难的原因。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知识技术变化快,在没有人才培养计划和储备的情况之下盲目的向市场需求对应相关专业的人才是不可取的。而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对比较滞后,往往是等市场有了需求之后才开始培养,缺乏前瞻性。这样的供需时间的错位,导致人才培养计划往往赶不上需求高峰。等人才培养好了,可能技术已经过时,出现人才饱和的现象。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除了双方各自努力之外,还要学会相互配合,以促进供需和谐。企业应该提早做好人才预算,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技术需求是什么,怎么去获取这些人才,是培训还是从其他相近专业转型,这些都需要做好分析和研究。对于高校,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相对落后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闭门造车造成的。应该多交流学习,对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时人才。另外,国内企业与高校也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由企业根据人才需求计划向高校发出定陪计划,这样培养的人才就具备企业的专业需求,这种模式特别适宜刚刚出现的新兴行业,特别定制人才的概念能很好的解决这个无对口专业人才可招聘问题的尴尬。

由于国内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瞬息万变,众多专业面临的人才需求问题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都存在有不同的问题,同时也必定能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但最终还是需要供需双方的配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

 

作者简介:

姓名:汤婵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职称: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

研究方向:多媒体软件应用方向